文仕红
��单位轮休,十天长假,正好放松放松自己。难熬车船颠簸和骄阳酷暑,名山大川就懒得去了。回老家吧,看看翻滚的稻浪,听听黄牛的哞叫,也不失一种很好的散心方法。
��有近十年没有走过回乡的小路了,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?我突然有了一种极欲亲近小路的冲动。对,今天就走小路回家。
��已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“笼子”里待了一个多月的小女儿欢呼雀跃,早早收拾好换洗衣服和暑假作业。待太阳下山,我们踏上了回乡的路。
��离开滚烫的水泥路面,脚踩青草丛生的土路,一种清凉、厚重和踏实的感觉油然而生,索性脱掉了鞋子,光着脚接受土路温柔的按摩。小女儿脚嫩,被路上细碎的石子儿硌得哈哈地笑,大呼“痒死了,痒死了――”,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山涧中,空灵而清远。弯弯曲曲的小路淹没在青青的草和高高的树中,烈日被浓荫遮挡,青草拨弄着脚踝,身边是“叮当”不倦的溪水,这应该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吧。
��这条小路我整整走了十八年。幼年时随母亲去县城赶集,第一次看到了另一个、不一样的喧嚣的世界;在读小学的暑期里,多少次陪伴母亲去县城的粮站交“公粮”,总能吃到五分钱的包子;上高中时的每个星期,在母亲的目送和期盼中,来了又回……最不能忘记的是母亲夜晚背我去医院的事。我记得那是土地“包产到户”不久,生活还很艰辛,刚上初中时我每周从学校回家,母亲都会变戏法似的弄好吃的“犒劳”我。有一次回家我得了风寒,却无法抗拒油煎鸡蛋的诱惑。到了晚上病情加重,高烧不退,并开始说胡话,母亲吓坏了。乡村没有医生,母亲背起我就往县城赶。母亲生来胆小,特别怕黑,从不敢一个人走这条幽深而僻静的沿河小道。二十里山路啊!母亲背着七十多斤重的我不曾歇气。到了医院,找到医生后,母亲当时就累倒在地,汗水浸透了衣衫,泪水大颗大颗地从眼眶里落了下来。后来听医生说:如果再晚来半个小时,我就没命了。
��“爸爸,爸爸,快来看,这块石头好大啊!”女儿把我从记忆中唤回。原来我们已经到了“巨石路”。此路近溪边,有二十米长,一巨石被劈去一半,路自石上打凿而成。石壁上刻着《修路志》:“地非商贾,通行乃胜,人们赶集之要道也。我等集资劈山凿路,以留后人行。此路面向春湖,必将人丁繁杂,绵延千古。石匠牟氏、文氏。道光二十五年。”我记住了有姓无名的牟氏、刘氏,没有他们修路留于后人行,我们不知道还要绕多少弯路。
��过了巨石路,约莫一刻钟,便来到巨石桥。巨石桥由一整块石头搭建而成,少说也有两吨重。至今我都纳闷:古人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头架起来的?站在巨石桥上,可以看见傍山的水帘洞――一股白练从山顶倾泻而下,细如牛毛,薄如蝉翼,声如洪钟。可惜天色已晚,不能把此美景收入镜头,小女儿想去会会孙悟空的心愿当然也无法实现。
��我们终于来到了小路的尽头――三鱼过眼。三股溪水成“丫”字状,中间是一块小小的绿洲。三股溪水似三条鲤鱼,中间的绿洲就是它们的眼睛。旁边的石壁上还有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三鱼过眼图案。传说鲤鱼仙子从东海上游,在此遇见鲤鱼王子,一见钟情,毅然抛去东海的荣华富贵,忍痛退去全身鳞甲,与鲤鱼王子结为秦晋之好,后来生下小王子,从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。这当然是神话,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不过此地真是家乡人歇气纳凉的好地方。你看,溪水长流不断,雾气缭绕,空气清新;傍山巨石耸立,泉水下滴,阳光不进;旁边还有石凳、石椅。累了可以歇歇脚,渴了可以喝喝山泉,倦了可以听听“鲤鱼们”的歌唱,甚至可以到溪水中去畅游,洗去一天的劳累……
��我和小女儿在石凳上小歇了一会儿,顿觉凉飕飕的,起身向两百级的石梯走去。走在石梯上,我在想,此乃世外桃源,却是养在深山无人识。什么时候有识之士能慧眼识珠,那真是家乡人的福气了。